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microbeads


After a huge campaign by environmentalists

牙膏等含聚乙烯等塑膠微粒(microbeads),危害魚群和生態

鮮為人知的是,我們環境中的微塑膠,除了由大型塑膠裂解而來之外,還有一些企業「刻意地」製造小於1mm的「塑膠微粒」添加至商品中。




去角質產品裡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錯誤的商品設計



幾百年來,人類常使用海鹽、碎蛋殼、杏桃核果碎末等天然可分解成分作為去角質的材料。然而從4、50年前開始,塑膠微粒(microbeads)的出現,因為成本低廉,立即成了替代品,廣泛地取代了天然去角質成分。

據看守台灣協會調查,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強調「去角質」、「磨砂」與「深層清潔」的洗面乳與沐浴乳,有六、七成以上都含有塑膠微粒,而許多「柔珠洗面乳」裡所謂柔珠其實就是塑膠微粒。

這些微粒有95%以上是聚乙烯材質(polyethylene,PE),粒徑大小僅有10um~1mm,細微的程度,讓人以為在呼吸之間就會飄揚在空氣中。也因此,消費者使用後,柔珠將進入排水管,並一路通過污水處理系統而進入我們的河川與海洋。換句話說,這是種一經消費,便注定成為塑膠海洋廢棄物的產品。




試管清潔用品所含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塑膠微粒/淨膚柔珠的危害研究



許多國際期刊文獻都證實了塑膠微粒會吸附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台灣半導體業必用的全氟化物,以及菲、萘、γ-六氯環己烷、萘酚等神經毒殺蟲劑與多環芳香烴類,以及多氯聯苯),而聚乙烯(PE)吸附污染物的強度更大於其他類塑膠。這些塑膠微粒可能在海洋中經由浮游生物的攝食,進入食物鏈,危及整個生態。




有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浮游生物會誤食塑膠微粒;此外,比利時研究發現養殖牡蠣體內含有塑膠微粒,估計常吃此類海鮮的歐洲人一年因此吃進11,000顆塑膠微粒。根據生物放大作用,這些塑膠微粒在河川與海洋中吸附有機污染物後,將有極大可能透過食物鏈將這些有毒污染物累積至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人類的體內,造成的危害比大型塑膠垃圾還要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